问主动脉夹层的产生的因素?
病情描述:
主动脉夹层的产生的因素?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主动脉夹层产生的原因主要认为是遗传或者代谢异常导致主动脉中层退行性病变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增大为主动脉夹层的重要触发因素,约3/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60到7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一类非常非常凶险的疾病,由于我们的主动脉血管的内膜出现破口,血液经过这个破口,冲击入我们血管动脉的内膜和外膜之间,形成了夹层,主动脉夹层分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我们称为Stanford分型,Stanford分型分为A型和B型,当主动脉夹层累及到升主动脉,我们称之为A型,不累及升主动脉的我们称为B型,第二类分型,我们称之为DeBakey分型,DeBakey分型分为1型、2型、3型,DeBakey1型是指我们主动脉夹层,既累及我们深主动脉,也累及我们的胸降主动脉,DeBakey2型是主动脉夹层,只累及我们的升主动脉,DeBakey3型是只累及我们的胸降主动脉以下,称为DeBakey3型,尤其我们可以看到DeBakey1型和2型合起来,就是StanfordA型,DeBakey3型就是StanfordB型。01:26
-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是比较难的,在早几年的时候死亡率非常高,其实诊断了可能也没有办法救治,因为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全主动脉置换,往往就是病人要开胸。开胸把从心脏出来这部分主动脉,连着它的分支,然后到下面的降主动脉,全部用人造血管,然后再分支来换血管。甚至有那种胸部、腹部的血管都撕裂了,要进行全主动脉置换,这个手术非常大,要做二十几个小时,当然很多一部分患者,将近一半患者,就没有过手术难关就去世了。最近几年十年左右,我们出现了比较新的腔内治疗方案,对于这种手术进行了改良,手术创伤要小得多,一般我们是分为A型夹层和B型夹层,B型夹层就是降主动脉以远的部位,像这种部位的,就是我们用腹膜支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像A型的降动脉以上的主动脉弓,升主这一块。因为有一些分支,我们往往是可以做杂交手术,就是这部分替换人造血管,下边放支架,目前有一些叫做烟囱的方法,就是它这几个分支,在大支架上打几个小眼,通过小的支架接好分支,这样的话就是全腔内的来治疗,手术创伤要小得多,救治率也成功的多。01:52
-
主动脉夹层的产生的因素1,主动脉中层黏液样变是发病的基础,夹层发病与控制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基因变异有关,细胞代谢的失控,过多代谢产物的堆积,使动脉中层黏液样变。2,心脏搏动引起主动脉移位,由于主动脉弓活动与较固定的降主动脉交界处易受屈曲引力的循环作用,这可能是内膜撕裂多发生于升主动脉近心端与主动脉峡部,并且裂口多为横面的重要原因。3,左心室射血对主动脉壁的应力作用,心肌收缩时左心室射血峡部为最大,随着每次新的收缩血液从内膜裂口不断进入主动脉夹层,夹层血肿可渐向远端波及,可达到中等动脉部位。夹层血肿在上述三种因素的作用下可根据主动脉壁中层滋养血管分布不同,血液而进入中层不同深度。语音时长 01:34”
-
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主动脉夹层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其中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的主动脉夹层占70%-80%。一些既往有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皮肤弹性过度综合症也可以出现主动脉夹层。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所继发的高血压或者主动脉瓣二瓣化,一些损伤,如严重的外伤可引起主动脉峡部撕裂,一些医源性损伤也可以导致主动脉夹层,如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植入术,一些其他的如妊娠,梅毒,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都是主动脉夹层常见的一些危险因素。语音时长 01:09”
-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等灾难性危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可以达到50%。给他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主要是个降压,然后使用贝塔受体阻滞剂,同时可以介入封堵治疗。
-
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检查?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检查,包括胸片和心电图的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的检查。ct血管造影,螺旋ct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具有很高的决定性整顿价值,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达到98%。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
-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因为某些原因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到主动脉中膜,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通常会继发瘤样改变,因此又可以称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以起病急、突发的剧烈胸痛和休克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于老年人,病因多为高血压、动脉
-
主动脉夹层的预后多数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在起病后数小时到数天内死亡,在开始24小时之内秒时死亡率是1%到2%,是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而已约在远端范围越小,出血量少的以后比较好,急性质疾病两周内来诊的患者,如果没有治疗60%到73,两周内死亡。本病患者院外五年和十年,总体生存率仍不足80%和40%,威胁患者生命,并导致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