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类型/级别: 三级甲等 综合
医保定点:未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原名为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斯大林元帅和毛泽东主席亲自商定,由前苏联政府和苏联红十字会援助,党和政府在首都建立的第一所大医院。1954年,医院从甘水桥旧址迁入现址。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亲笔为医院题词。1957年3月,前苏联政府将医院正式移交我国,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来院参加了移交仪式。1970年,周总理亲自为医院定名为“北京友谊医院”。
建院之初,我国政府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优秀的医疗护理骨干,并选派了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在苏联政府选派的120多位经验丰富的医学护理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各专业学科相继建立,并以严谨的医疗作风和严格的医院管理而著称;为医院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代友谊人的不懈努力,医院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一所科室齐全、各具特色、设备先进、服务优良、中西医结合、具有三级甲等功能,在首都医疗卫生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院占地面积94,000余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新门急诊大楼52000平方米,建成后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将达到 17万平方米。全院现有职工2110人,其中具有正副主任医师、正副教授、研究员及相应职称的高级技术人员近400人。医院拥有大量与世界接轨的先进医疗设备,现有病床960张,设有临床及医技科室42个。日门诊量4000人次左右,年出院20000多人次。目前承担着北京市40多万人的医疗保险定点任务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5000多名司局级以上干部和外宾的医疗保健任务。
医院设有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市卫生局泌尿外科研究所,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5个和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已初步形成了“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模式。以综合发展的实力为基础,在感染急救、器官移植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消化疾病、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医院承担着九五攻关课题、国家科委项目和市级课题多项,并担负着世界卫生组织在寄生虫、麻风病方面课题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部级、市级、局级科研成果奖400余项。许多成果开发后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益。
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七年制研究生、五年制本科生教育。同时,承担着国家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多项。自70年代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医院有研究生导师近90 名,有多名教授在国际医学专业学会任职,有20余名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学会、北京分会以及国家级杂志担任副主委以上职务。
医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派出各专业人员出国深造,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医院学术水平的提高。
医院1991年通过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1989年医院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7年被市政府授予“花园式医院”,连续8年被评为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连续17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几代友谊人实践着“仁爱博精”的友谊精神,鞭策着新世纪的友谊人以更高的起点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更加高超的医术,无私的爱心,努力攀登医学科学高峰,为建成具有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开创北京友谊医院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再创辉煌而努力
科室数量:58 个
医护人数:2110 人
病床数量:960 床
年门诊量:1440000.00 次
是否医保:医保
先进设备:
全身CT、ECT、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高压氧舱、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红外线乳腺诊断仪、全数字化心血管造影机、高压液色谱仪、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多功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仪、电镜、数字化胃肠机、自动药物浓度分析仪、血液透析机、双光子骨密度仪、各种内窥镜。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乘车路线:行车路线(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地铁2号线在前门换乘66路,在煤市街南口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54路在宣武门东换乘15路,在友谊医院下车; 行车路线(本地患者):乘坐公交6路、7路、15路、34路、59路、687路、105路在友谊医院下车
联系电话:010-114(预约挂号),010-63014411(总机),010-6301661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