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也叫药物渗出,药物渗出是指临床上应用静脉点滴、静脉注射治疗疾病时,治疗药物或者液体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以外的周围组织的过程。根据INS的标准,临床上将药物渗出分为5个级别。0级:无症状。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2级:皮肤发白,皮肤水肿,最大直径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发紧,有渗出,可见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或者重度疼痛。药物渗出是严格按照药物渗出分级执行的。

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组织坏死,一般是抗肿瘤药。抗肿瘤药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药液渗漏进入皮肤软组织内,可以引起皮肤软组织坏死。坏死之前,有多种临床上的表现,最开始时的现象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白、皮肤紧张感等。时间延续,疼痛感可减轻,皮肤颜色由苍白转为暗紫色,水肿加剧。继续发展,皮肤软组织发黑,局部干燥形成痂皮,出现感染时皮肤溶解破溃。

所以在静脉输入药液时需要严密观察,同一条血管不得反复穿刺,不宜在同一位置长期滴注,如果患者的静脉滴注时间在12小时以上,即便整个滴液过程无异常发生,局部无外渗,护士也应为患者更换输注位置,避免药物外渗情况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