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溶血性黄疸可出现皮肤和巩膜呈浅柠檬色的症状,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临床上一般应用茵栀黄、思美泰等药物进行退黄治疗,也可进行光疗,严重时可换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