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孩子们都盼望着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家长们也会选择这个节日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在每位家长心中,有什么比让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更为重要的呢?这个六一儿童节,孙医生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高挑的个子,无疑为孩子们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带来一份天生的优势和自信。虽然不少宝爸、宝妈努力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却忽略了关注孩子们的身高。更有家长心存侥幸的认为,孩子身高可以长到18岁,现在矮是因为没到时间,结果错过了孩子们长个子的黄金期,再到医院看的时候追悔莫及。
小张同学的妈妈身高160cm,父亲身高170cm,儿子自小就比其他同龄小朋友矮。起初,他们一直认为孩子只是“晚长”,并没有在意。 妈妈说:“孩子的爸爸小时候个子也不高,十几岁后身高突然就蹿上来了,我们以为孩子随他爸,而且,我和他爸个子都不算矮,总感觉孩子也不会太矮”。直至儿子16岁时,身高还不到160cm才引起了重视。来到医院就诊时,骨龄片显示骨龄已是18岁的水平,骨骺基本闭合。这意味着孩子不会再长高了。
据统计,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其中仅1%的患者自觉就诊,而真正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到1‰。老观念认为孩子有“早长”和“晚长”之分,这是目前儿童矮小症延迟诊断、耽误最佳治疗期的重要原因。在此,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孙嘉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广大家长,须正确认识儿童矮小症,持科学的态度看待孩子“晚长”问题。
一、 怎么才算真的矮?
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矮。其实如若出现以下情况更应警惕患儿生长缓慢:
① 3岁前小于7厘米/年;
② 3岁到青春期小于5厘米/年;
③ 青春期小于6厘米/年。
在相似的成长环境下,儿童的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就可考虑诊断矮小症了!
二、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孩子长不高,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原因。首先遗传因素很关键,人体高度70-80%取决于遗传潜力。爸妈的身高奠定了孩子身高的基础。
男孩的预期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3)/2±5(cm)
女孩的预期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3)/2±5(cm)
同时,后天的因素同样也影响着孩子的生长。比如,孩子的营养是否均衡、睡眠是否充足、激素分泌是否正常、体型是否过于肥胖等等。除此之外,部分矮小的情况可能由特殊疾病导致而成。
三、 如何应对“矮小症”
矮小症的“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调查,90%的矮小症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内向等心理或行为障碍,可能影响到升学、就业和婚姻等方方面面。在矮小症的“三早原则”中也着重强调了“早发现、早诊断”的重要地位,将直接关系到患儿预后效果。
Ø 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孙嘉教授建议:首先养成给孩子定期测量身高的好习惯,一般以每季度测量一次为宜。还要学会正确测量身高的技巧。3岁以下,一般采用仰卧位量身长;3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正立位的身高测量。同时要注意三个原则:同一时间,同一测量人,同一尺子。
其次,将测量的身高数据对比下表进行动态监测。若发现符合矮小标准,则应及时就医。
此外,内分泌代谢科的专科医生会结合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判断患儿矮小症的原因。比如通过X线检查骨龄,观察各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大小,判断骨骼实际发育程度,通过骨龄预测成年终身高。正常情况下,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应在±1岁之间,落后或超前过多即为异常。还有,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完善系列检查后,才能最终诊断孩子是否属于矮小症,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诊治。
Ø 重视早治疗
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干预。切勿心存“再等等就长高了”这样的侥幸心理而耽误治疗,毕竟再等等可能就晚了!矮小症的治疗越早,效果也会越好。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第一个生长高峰:身高和体重在生后第1年增长很快;第二个生长高峰:进入青春期,出现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因此,3-12岁为最佳治疗期,通过营养指导、睡眠指导、运动指导、心情指导、疾病预防等科学的身高管理计划,可以促进人体生长激素分泌,改善身高。但如果因内分泌异常等疾病所导致的身高落后,上述这些日常生活的干预是不太可能帮助身高达到正常值的,需要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有望达到遗传身高或突破遗传身高。
这个六一,让我们一同关注孩子们的身高!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儿童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