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既可能是广义上的进食障碍的一部分,也可单独出现,也可能是症状特异的强迫症表现。即便存在伤病,也不能停止或减少锻炼量,此种情况提示锻炼成瘾的可能。锻炼成瘾的治疗总体上与其他成瘾类似,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及重新编排锻炼计划等。
  锻炼可带来众多的健康获益,通常被视为有利于健康的积极行为;然而,患者及医生可能忽略过度锻炼甚至锻炼成瘾的危害。
     病例    
  进入大学时,健身房就是KS生活的全部。一下课,她就会冲向校园健身中心。一旦错过一次锻炼,她就会感到焦虑,因此无论多累多忙,她都会优先保证锻炼。旅行会打乱她的锻炼日程,这也让她相当纠结。由于只在锻炼之外的时间有空,她失去了很多人际关系及职业机遇。26岁时,KS已出现两处椎间盘脱出及一处应力性骨折,且总是感到精疲力尽。
  什么是锻炼成瘾?  
  当个体失去了对锻炼的控制,进而导致其变为一种义务及过度行为,此时即可视为锻炼成瘾。尽管这一状况并未被官方归类为精神障碍,但其对情绪及社交健康的消极影响与其他类型的成瘾相仿。
 原发性锻炼成瘾与进食障碍患者的过度锻炼(又称继发性锻炼成瘾)不同,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体重。
  是否常见?  
 目前仍缺乏一般人群锻炼成瘾比例的数据。另外,由于缺乏长期持续及方法学严谨的研究,其诊断标准无明确定义,也未经过效度验证。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一般人群过度锻炼症状的患病率为0.3-0.5%,在规律锻炼的个体中为1.9-3.2%。
 有哪些高危因素?  
 问卷研究对锻炼成瘾的高危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者观察到,锻炼成瘾与其他行为成瘾,如购物及网络成瘾存在正相关性;将自身强烈地视为「锻炼者」(exerciser)或低自尊者风险更高;存在焦虑、冲动、外向倾向的个体风险更高。
 男性及女性出现锻炼成瘾的风险相当,但男性更容易出现原发性锻炼成瘾,而女性更容易出现继发性锻炼成瘾。来自便利样本的数据显示,锻炼成瘾的风险与个体所从事的锻炼形式有关,在跑步者中为25%,在铁人三项运动员中为30%。
 有哪些主要表现?  
 进行高强度运动的锻炼成瘾个体可能出现过度使用性伤病,如应力性骨折及跟腱炎,贫血,闭经,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免疫紊乱症状。个体还可能出现过度训练的表现,如无法解释的运动表现下降、持续疲劳、睡眠紊乱等。
 即便受伤或患病,患者可能仍坚持锻炼,甚至放弃社交、职业及家庭义务。一旦锻炼日程被打乱,患者可能出现「戒断反应」,如无法入睡或集中注意力、不安、焦虑、悲伤或易激惹。一旦患者被要求限制或无法从事锻炼(如养伤期间),上述戒断表现可能恶化。
 临床上应将锻炼成瘾与一般性的高度投入的身体锻炼及健康习惯相鉴别。事实上,过度使用性伤害及过度训练通常发生于目标远大但并未对锻炼成瘾的个体。未成瘾的高强度锻炼者可控制自己锻炼的内在欲望,通常不会干扰情绪、社交或职业功能。
  如何诊断?  
 诊断锻炼成瘾主要依靠临床判断。为辅助诊断,医生可进行筛查,理解个体锻炼背后的动机因素,个体与锻炼的情感联系,以及锻炼对其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影响。通过以下问题,医生可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下一步评估:
   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过度锻炼:
 ① 你平时多长时间锻炼一次?
 一般情况下,你每次锻炼多长时间?
  判断个体锻炼行为的动机:
 ① 你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② 通过锻炼,你希望实现什么目标?你是如何确定当前锻炼计划的?
 判断个体是否会对躯体线索做出回应,必要时减少运动量:
    ①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运动量过大,你会做些什么来确保自己能得到适宜的恢复?
 ② 你是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可以开始原锻炼计划的?
 ③ 当你患病或受伤时,你是否会坚持锻炼?如果是,你是如何基于疾病或受伤情况调整锻炼计划的?
 判断锻炼是否已经干扰到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①你的锻炼计划是否经常与工作、学业、家庭或社会义务及兴趣相冲突?
 ②如果是,你对这些冲突的后果有何感想?
  判断个体与锻炼的情感联结:
  ①当你无法锻炼或被迫调整锻炼计划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判断个体能否平衡锻炼及其他休闲活动:
  ①在你的闲暇时间,你会参加其他的活动吗?
  如果患者不愿脱离锻炼行为,建议其减少运动量时表现出挫败感及易激惹,锻炼已经影响到工作及人际关系,或试图切断与锻炼的关系但却多次失败,即应考虑锻炼成瘾的可能。
  目前已有用于评估锻炼成瘾风险及症状严重度的有效工具,但这些量表主要用于筛查而非诊断。例如,锻炼成瘾问卷(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是一种简明的、包含6个条目的筛查工具,分别评估锻炼成瘾的突出性、心境调节、耐受、戒断症状、冲突及复发六个维度,总分≥24分即被视为存在锻炼成瘾的风险,并应转诊至精神心理专科行进一步评估。
  锻炼成瘾问卷
  1. 「锻炼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突出性)
  2. 「关于我的运动量,我和我的家人和/或配偶已经出现矛盾了。」(冲突)
  3. 「我使用锻炼作为调节心境的方式。」(心境调节)
  4. 「一段时间以来,我增加了每天的锻炼量。」(耐受)
  5. 「如果我错过了一次锻炼,我的情绪就会不稳,容易生气。」(戒断症状)
  6. 「如果我减少了锻炼量,再重新开始,我总是会回到原先的锻炼状态。」(复发)
  强烈不认同=1,不认同=2,居中=3,认同=4,强烈认同=5。总分≥24分提示存在锻炼成瘾的风险,应转诊至专家处;13-23分提示可能有潜在症状;12分及以下提示无症状。
  如何治疗?  
  针对锻炼成瘾的治疗,既往文献相当有限。与其他大部分行为成瘾类似,推荐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及辩证行为治疗(DBT)重构病态信念及管理心境紊乱或抗强迫治疗,如:SSRI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目标并非预防患者锻炼,而是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已处于行为成瘾的状态,并提高锻炼安排的灵活性。强迫性锻炼可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成为进食障碍的一部分,以及与过度锻炼相关的躯体问题,如受伤、心律不齐、心肌纤维化或骨质疏松,而早期识别则有助于预防上述转归。骨骼肌肉一旦出现类似的、与过度使用相关的伤病,应考虑锻炼成瘾引发高训练量的可能。除告知相关风险外,还应与患者探讨实现健康获益所需要的适宜锻炼量。
  针对日常锻炼,医生可以与患者制定「SMART」目标(具体、可测量、可实现、聚焦于结果、及时)。尽管研究证据仍少,但「SMART」目标可作为个体化方案的一部分,于随访期间跟踪效果。此外,患者也可考虑与健身专业人士及心理医生共同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以及如何使用内在感官(如疼痛及疲劳)区分适宜与过度锻炼,以及健康与不健康的动机(如与他人盲目进行比较)。
  对于专业运动员,应承认身体状态与高运动量对于成功的必要性,但同时需要解释过度锻炼所带来的疲劳如何损害运动表现。教练、训练师、理疗师等可参与到讨论中,这些人在调整锻炼方案中将扮演积极的角色。
  若患者已出现过度锻炼相关的伤病,则可能需要转诊至骨科医生处。若患者对自身体重感到关切,则请膳食营养师会诊。若患者存在显著的情绪及人际关系紊乱,则考虑转诊至心理医生、精神科医师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