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约15厘米,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排便,直肠可吸收少量的水、盐、葡萄糖和一部分的药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利于排便。正常情况下粪便储存于乙状结肠内,不排便时直肠内基本无粪,肛管关闭。由于结肠蠕动,粪便下行进入直肠,使直肠壶腹膨胀,引起便意和肛管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同时机体自主松弛肛管外括约肌,并增加负压,使粪便排出体外。
直肠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如直肠全部的切除后,即使保留括约肌,因失去排便反射部位,仍可出现大便失禁,只有保留至少5厘米与肛管相连的直肠,才能保持正常的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