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型肝炎,又称淤胆型肝炎或者是胆小管型肝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胆汁排泄异常导致的肝脏病变。占黄疸型肝炎的2%到8%,急性慢性肝炎,虽较重、病程较长,但一般预后较好,是淤积持续超过六个月,称为慢性胆汁淤积。
慢性胆汁淤积型肝炎交易转变为重型肝炎,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预后差,严重者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胆汁淤积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从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胆汁淤积。正常胆汁的形成和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依靠流体静压的作用,而是一个需要耗能的主动排泄过程,经理该细胞水平的摄入与分泌,胆管内皮细胞水平的分泌以及肠内壁细胞水平的重吸收过程。
现如今发病机制已基本明确,大致包括胆道侧膜和毛细血管薄的改变、细胞骨架的改变、胆汁分泌调节的异常,紧密连接的损伤和毛细胆管和肝内胆管的堵塞。
这些原因都导致胆汁淤积型肝炎,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黄疸。早期常无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酸酶和肝吧骨氨转肽酶水平升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至死亡。因此胆汁淤积型肝炎是一种综合征,也是治疗的难点,也是治疗的关键。我们要查清病因,针对特异性的基因异常和缺陷进行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