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糖尿病多少年会引发视网膜病变
病情描述:
糖尿病多少年会引发视网膜病变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对血糖加以控制,任由其升高的话,一般在发病后8年左右会出现视网膜病变,但是如果患者能够稳定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则可以避免发生视网膜病变。
意见建议:
建议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才能够挽救视力,阻止病情继续加重,一般可以通过做眼底激光治疗来控制病情,如果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还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为你推荐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随着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分期的标准是有一些变化的。传统的我们分为六期:一期是有了微血管瘤和少量的出血点。二期是在一期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黄色的硬性渗出。三期是在二期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白色的软性渗出。四期是出现了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玻璃体积血。五期是出现了,视网膜上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增殖的病变。六期就是出现了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一些改进。那么我们目前又把六期病变,简化成分为两期,一期叫做非增殖期,也就是合并了,我前面说的一期、二期、三期合起来叫做非增殖期,因为这一期没有出现新生血管,对患者视力的威胁相对小。那么四、五、六期,合并为叫增殖期,它出现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视网膜出现了新生血管,从而就会出现严重的,导致患者失明的各种并发症。01:47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防在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占糖尿病病人的50%,但是每年定期做眼科检查的糖尿病人不足10%。因为它发病隐匿,早期的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眼部症状存在,等到出现视力下降时,已经进入中后期。所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一定是早筛查早控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是判断视网膜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全面的发现,直接眼底检查不能发现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病变的程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严格的血糖控制和血压达标也有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01:27
-
糖尿病多少年会引发视网膜病变我们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而且它可以导致成人失明的风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在30岁以前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10年后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为大概50%;而30岁以后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发病率则高达90%。其中1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发病以后5-9年左右就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随着得糖尿病的时间越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逐年的升高,所以对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眼底的检查,合理的控制血糖。语音时长 01:26”
-
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又叫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研究证实,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加,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代谢紊乱自由基氧化作用,凝血纤溶系统紊乱,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因子增多,局部ROSS系统异常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就是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语音时长 1:37”
-
糖尿病多少年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理想,长期空腹血糖在6.0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2个小时血糖在7.0毫摩尔每升以下,这样可以不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血糖控制的比较差,那么5年以后尤其是年龄大的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怎么引发视网膜病变病情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或者血糖大幅波动时,会严重损害小血管的健康,视网膜上的小血管有可能出现闭塞,从而导致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患者就会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意见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积极治疗才能够阻止和延缓病情加重,发病早期可以通过做眼底激光治疗封闭视网膜上的无灌注区,一旦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大量的玻璃体积血等情况,则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
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网膜病变(DR),判断一个患者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取决于患病的严重情况,患者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与血压,血脂有一定关系。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要早一些并且更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等,后期较严重的可能会失明。眼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在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原因中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所以我们在后期护理中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心情开朗。 大多数患者通常在数周或数月内可以恢复视力,但有些患者可能因轻微的心理因素而复发。眼病患者应注意心理平衡,情绪波动是一些眼病的诱发因素,甚至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