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孩子发烧39度
病情描述:
孩子发烧39度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小孩发烧39度已经是高烧了,应及时就医,如果不能马上去医院,则需要观察小孩发烧的状况,如:有没有反应迟钝、痉挛以及没有其他异常反应等。可服用退烧药物,并在家里先做一些物理降温。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小孩发烧39度属于高烧,需要及时服用退烧药来降低孩子体温。发烧多是由于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导致的。可以遵医嘱服用布洛芬,联合小葵花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先用西药快速降温,然后服用中药退热药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清热、抗菌、抗病毒,平稳体温,防止发烧反复。一般在给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以后,孩子的体温就会降下来。期间孩子可能会大量出汗,这时要适当减少衣物,多通风,多喝水,防止出现脱水。另外在孩子高烧39℃以上后,要警惕孩子出现惊厥、抽搐的现象。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仍然没有明显效果,一定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再进行对症治疗。01:18
-
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临床上根据温度的高低,将发热分为四个等级:体温37.3℃~38℃为低热;体温38.1℃~39℃为中度发热;体温39.1℃~41℃为高热;体温41℃以上为超高热。宝宝发烧,如果达到或超过39℃,已经属于高热范围。这个程度的体温,不仅会给宝宝的身体带来严重不适,还有可能会导致高烧惊厥。此时,应该及时给宝宝服用退烧药进行治疗。很多妈妈都会选择西药进行快速退烧,但发现孩子的高烧还是会反反复复。发烧的本质是病毒感染,建议可以选择中西药联合的方式,西药像布洛芬能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中药像小葵花的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成分含有柴胡、桂枝、蝉蜕可以起到解热、抗菌、抗病毒、防惊厥的作用,避免高烧反复;想要了解更多的用药知识,可以咨询医师或者药师,在其指导下,合理用药。01:22
-
孩子发烧39度一、可能是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可引起发热。此种原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二、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炎症可引起发烧,如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的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肺等内脏坏死发热,癌症、肿瘤也可以引起全身发热。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由于自动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产生热量,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四、身体有炎症或者着凉引起。体温参照表,低热37.3到38摄氏度,中热38.1到39摄氏度,高热39.1到41摄氏度,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语音时长 01:39”
-
孩子打完疫苗发烧39度根据您说的这种情况,孩子打了育苗针后超过39度,就是高烧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是预防针引起的反应,是需要积极对症治疗,如果排除了感冒之后,你必须要时刻去医院检查一下血常规看有没有感冒,如果没有感冒,肯定是预防针接种引起。高热的时候,一定要口服退烧药来治疗,发烧是人体一种防御反应,没有其他影响,在宝宝发烧的时候,只要宝宝精神好,吃饭各方面没有影响,妈妈就不用过于着急,可以给宝宝马上降温,只要平时护理好,多让宝宝喝水多休息,退烧是很快;如果高烧太高,可以口服退烧药,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宝宝的腋窝,腹股沟,脖颈大动脉血管多的地方,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语音时长 1:47”
-
孩子发烧39度小儿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但发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气温、年龄、等因素有一定范围的波动。
-
孩子发烧39度怎么办病情分析:孩子发烧39℃应该给孩子物理和药物降温一起用,可以给孩子用一点退烧药如布洛芬混悬液,适当给孩子喝点水,注意给孩子泡泡澡,适当用温水毛巾敷一敷额头。意见建议:建议这段时间要注意多让孩子吃点富含维生素和水分的蔬菜水果,注意不要让孩子过于疲劳,适当给孩子保证休息的时间,不要让孩子吹风着凉,避免过于油腻生冷的食物,适当喝点小米粥。
-
孩子上吐下泻发烧39度孩子上吐下泻发烧39度,考虑可能是由于病毒性感冒引起,也有可能是急性胃肠炎引起。1,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常孩子受凉可诱发本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上吐下泻、发高烧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病毒
-
孩子发烧39度 但是状态挺好39度一般是指39摄氏度,孩子发烧39摄氏度,但是状态挺好可能是因为孩子抵抗力比较强,但是发烧39度是属于高度热状态,应该及时给孩子口服退烧药物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降温。1、口服退烧药物:退烧药物可以选择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若不见好转,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免引起抽搐等症状。2、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