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早产儿要住多久保温箱
病情描述:
早产儿要住多久保温箱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孩子住保温箱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一般需要一周左右,评判孩子能否出保温箱的标准是在20~22℃的环境温度下能自行恢复体温,而这个时间和孩子的体质,怀孕时间,外界因素等有关系。
意见建议:
建议平时注意给孩子保暖,保证充分的营养和睡眠、休息时间,同时适当补充一点维生素D和钙剂,平时可以适当到户外晒晒太阳,保证孩子室内通风。
为你推荐
-
早产儿保温箱出院标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早产儿出箱的标准。但实际上我们临床上,还是有很多的指征指标,比方说:第一个,首先这个早产儿,他的体温是比较稳定的,没有严重的体温的波动,这种就可以出温箱。第二个,早产儿不需要吸氧,没有严重的一些疾病,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出箱。第三个,早产儿吃奶营养情况非常好,喂养量能够自主吃奶,热卡也比较够,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出箱。所以我们主要是根据,早产儿的体征,还有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指标,比方说需不需要吸氧,有没有严重的感染,还有他的体重,绝大部分小朋友,如果要是体重超过两公斤,也可以从保温箱出来。所以虽然没有非常完善的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临床上有很多的,医学的一些指标,来考量他究竟能不能出箱。01:30
-
早产儿几斤正常因为我们小朋友出生的时候,像35周已经是非常接近于足月了,我们足月的小朋友,一般是在3.25公斤左右,大部分小朋友都在3.2公斤左右,这样一个出生体重,是比较合适的。那么在35周左右的话,他的体重要比在足月40周左右,会要轻一些,那么一般在2.5公斤以上,绝大部分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出生体重。如果要是在35周左右小朋友的出生体重,如果降低到2公斤以内,那么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是存在宫内的生长发育迟缓,或者是宫内生长发育受限,这种情况就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处理。01:05
-
早产儿保温箱出院标准首先,宝宝已经从保温箱里面出来至少一天到一周的时间,那说明孩子的体温调节比较稳定,可以不再额外的用保温设施来帮助孩子保暖。其次,还需要达到能够自己吃奶,每三四个小时能吃三十到四十毫升,并且保证有每天稳定的体重增加。此外如有疾病已经被治愈,带药回家口服即可,早产儿出院后还需要加强护理。首先孩子吸引力不足应耐心的喂养,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需要三十到四十分钟,刚出院回到家的宝宝,头三天内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不必增加,到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的加量,以免影响脾胃肠的功能。早产儿对于温度以及便签是很敏感,所以要注意体温的保持以及温度的恒定性,以免致病。语音时长 1:36”
-
31周早产儿要保温箱呆多久31周早产儿在保温箱待的时间不一定,需要根据孩子的体重,全身各脏器发育的情况,尤其是肺部发育的情况,大脑发育情况以及胃肠道发育的情况,当然如果孩子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那么他在保温箱待的时间将会更长。早产儿之所以要在保温箱进行治疗,主要是给孩子预防感染或者抗感染治疗,同时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能量以及其他必需营养物质,保证孩子的生长,当孩子出现并发症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防止孩子出现后遗症。语音时长 01:10”
-
早产儿住保温箱好吗病情分析:早产儿住保温箱是比较好的。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出生后皮下棕色脂肪比较少,进食量也比较少,各方面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特别是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很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甚至时低体温,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起硬肿症,所以早产儿住保温箱比较好。意见建议:建议早产儿家长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医嘱,需要住保温箱的早产儿一定要住保温箱,保温箱要根据胎龄采用中性温度,控制好湿度。
-
早产儿要保温箱多久病情分析:早产儿需要在保温箱内喂养多久是不确定的,如果早产儿的胎龄少于七个月,并且不能自主呼吸或者是吸收母乳中的养分,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存活,那么早产儿在保温箱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如果早产儿的胎龄大于七个月,可以正常的呼吸和吸收养分,一般需要在保温箱内呆两个月左右,甚至更短。意见建议:因为早产儿出生之后的体质相对来说是比较虚弱的,因此,需要呆在保温箱内喂养。在早产儿的身体各项指标都达标之后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在日常喂养早产儿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卫生。
-
3.8斤的早产儿要住多久保温箱3.8斤的早产儿一般需要在保温箱中住一个月或以上。如果出现任何症状,应当立即就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和遵守操作规程。一般情况下,体重在1000至2000g的早产儿,如3.8斤(约1900g),并且没有其他并发症,各器官发育情况良好,吃奶情况
-
早产儿在保温箱多久通常情况下,早产儿在保温箱7天到20天不等,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具体的时间并不能一概而论。早产儿通常是指胎龄在28周到37周之间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怀孕时间不足,早产儿的各项器官尚未发育完善,体重也会相对比较轻,出生后可能会伴有皮肤水肿、喂养困难、呼吸困难等现象,而且还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