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拔罐和走罐的区别是什么
病情描述:
拔罐和走罐的区别是什么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走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作为介质,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意见建议:
建议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明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平时要注意休息,不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你推荐
-
腰部拔罐出现黑色说明什么腰部拔罐出现黑色往往说明腰部瘀血或者是寒气过重。黑色往往是由于风寒入侵体内形成的病灶,因为风寒是寒性的,中医认为血液遇寒则凝,所以会形成瘀血。形成瘀血之后,通过拔罐把瘀血拔到了皮下,这是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过程,证明体内的瘀血被拔到了体表。拔罐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营养和能量代谢,从而促进炎症的吸收,减轻疼痛。另外还可以通过艾灸和刮痧来驱除人体内的寒气,也是非常有效的。01:15
-
拔罐减肥有效吗单独用拔罐来达到减肥目的效果并不理想。拔罐是针灸科临床常用的一个治疗方法,那么拔罐它作用的部位,主要是在皮部,那么它的作用位相对来说就是稍浅,它并没有到经脉的深层面。那么我们就是单纯使用拔罐减肥的,相对来说少,特别是这种只拔罐不做任何其他处理的这种方式,治疗减肥在临床中是非常的少的,一般的来说,这个拔罐都是跟针灸疗法,或者推拿疗法配合起来使用的,它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是对减肥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作为独立的这种治疗方法,目前没有显著减肥的功效。01:18
-
拔罐和走罐的区别是什么对于拔罐和走罐的区别,要从作用部位、作用原理及操作方法进行区别。从作用部位上来说,拔罐一般是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拔罐治疗,是通过吸附身体的穴位形成局部的充血,使毛细血管扩张,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作用。而走罐是治疗的一个区域,一般是针对的某一个经络进行治疗,是循着经络走行而进行走罐治疗。从作用原理上分析,拔罐是特定的穴位来刺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而走罐是刺激经络而疏通经络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操作手法上来说,拔罐简单的说就是拔罐固定在特定的穴位上,而走罐是在运动中达到治疗目的。语音时长 01:27”
-
刮痧和拔罐区别刮痧是将粘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刮痧会加速血液循环,对心脏是很好的锻炼,作为防病来用安全有效。如果想要补肾就只在肾俞穴拔罐,补胃就在足三里拔罐,拔罐可以补泻,用罐数量要少,饮气集中一处。通常在外面拔罐时总是满后背都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这对于气血虚弱的人来讲就不是很好的,拔罐最好的功能就是引血功能,而刮痧的原理就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拔罐是利用负压温热作用来行气活血、舒活筋骨的。当然刮痧和拔罐以免带面都会出痧,在一些不平坦的部位,骨缝处或者是头发覆盖的位置不方便拔罐的位置,已经不宜出现痧的面部却很适合刮痧,刮痧比拔罐更灵活,可以在身体的各部位边擦拭,寻找细小不平顺的地方。语音时长 1:45”
-
拔罐罐具种类和拔罐的方法有哪些病情分析:罐的种类包括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竹罐是用直径3到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到8厘米或8到10厘米长的主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住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整,肚大而圆,口底较小,其状如腰鼓,玻璃罐是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抽气罐是用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需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的使用。意见建议:常用的拔罐法包括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留针拔罐法,刺血拔罐法
-
拔罐原理是什么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的注意事项有留罐时间不宜过长,拔罐后六小时内不要洗澡,体型消瘦、有出血倾向和孕妇腰骶部禁止拔罐。
-
走罐和拔罐的区别走罐和拔罐的区别通常有操作方法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治疗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时间不同、治疗的效果不同等。1、操作方法不同:走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涂抹润滑油,然后用罐体在皮肤上下滑动来操作的。而拔罐则是将罐体紧紧地附着在皮肤上,然后通过吸力将血液和淋巴液吸引到罐体内。2、使用的工具不同:走罐使用的工具包括一
-
艾灸和拔罐的区别艾灸和拔罐都是中医的特色外治法,艾灸是将点燃的艾条熏于体表的某些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补阳的功能。而拔罐通过将罐内的负压作用于人体表面相应的俞穴,达到活血化瘀,散寒除湿的功效。艾灸和拔罐对于疏通经络都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达到调理疾病的目的。而艾灸的特点在于偏温偏补,拔罐的特点在于偏泻。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