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急性中耳炎该怎么用药?
病情描述:
急性中耳炎该怎么用药?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急性中耳炎可以滴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或者是氧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消炎,用药之前首先需要将耳道里面的分泌物清理干净。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药品使用请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意见建议:
一般积极治疗3~5天,患者临床症状应该会有改善,一定不要吸烟饮酒,不要熬夜,同时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洗头、洗澡的时候要避免耳朵进水。
为你推荐
-
中耳炎怎么办?中耳炎是指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是在游泳外伤时造成咽鼓管的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耳痛、流脓、骨膜穿孔、听力下降,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形成慢性中耳炎,耳聋严重会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在出现耳痛症状时,可以选择一些滴耳液进行消炎,缓解局部的疼痛,也可以搭配一些中成药增加疗效,内服外用好的快一些,比如口服金银花,另外外用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滴耳液进行治疗。01:08
-
怎么治疗中耳炎第一,分泌性中耳炎,它是由于我们正常的鼻腔,鼻咽部和中耳,有一个叫咽鼓管,它是相通的,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咽鼓管堵塞所引起来的。那么分泌性中耳炎,首先通过保守治疗,是要通过鼻腔给药,鼻腔用一些鼻喷激素,另外还要用一些口服的稀化黏液的药物保守治疗。一般情况下,有一些病人还是能够恢复的。如果通过保守治疗不能够恢复,我们通常需要做鼓膜穿刺,把在鼓室里边的积液给它穿出来,同时再加保守用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够恢复,要采用鼓膜切开置管,甚至我们现在有一种咽鼓管球囊扩张,来治疗这一类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病人。第二,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里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通过全身口服抗生素,然后耳内点氧氟沙星滴耳液,如果流脓要用双氧水清理掉脓液以后,再点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到正常。如果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我们通常可能需要做手术治疗,手术就包括了单纯的鼓膜修补。另外一个还需要在鼓室成形的基础上,做骨中耳病变的去除。那么中耳胆脂瘤的治疗,就要做这个开放式的,还有完璧式的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还有人工听骨、听力重建的手术。02:23
-
急性中耳炎该怎么用药对于急性中耳炎患者,应该尽快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一般首选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鼓膜穿孔患者还应该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进行外用,以起到局部消炎作用,并可以采用双氧水进行外耳道冲洗,促进脓液排出,帮助干耳以及鼓膜愈合。同时可以服用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如复方双花片等,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用挖耳勺等不洁物品进行抠挖外耳道,以免引发感染。如果同时伴有鼻塞等症状,还可以采用盐酸羟甲唑啉进行喷鼻,以减轻咽鼓管水肿,从而缓解中耳炎症状。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药品使用请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语音时长 01:18”
-
急性中耳炎治疗用药急性中耳炎通常治疗分为两种,一个是全身的治疗,一个是局部的治疗。全身治疗是及早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等,如鼓膜穿孔可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采取降温以及支持疗法。二是局部治疗,穿孔前可用1%的酚甘油滴耳,同时给予抗生素滴鼻液,滴鼻眼,用于减轻咽鼓管的水肿和炎症,穿孔后用3%的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然后给予抗生素,滴耳液滴耳。禁止饮用粉剂,以免脓液结块,影响引流,急性中耳炎一般是分为两种,一个是化脓性中耳炎,还有一个是非化脓性中耳炎。语音时长 1:32”
-
急性中耳炎疼痛该怎么缓解病情分析:通常情况下患有急性中耳炎的病人有疼痛的临床症状是可以使用酚甘油等药物来进行缓解的。另外病人也可以配合口服抗炎止痛的药物促进疼痛的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意见建议:建议病人在感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就需要考虑外科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了,然后要配合服用抗感染消炎的药物。
-
中耳炎该怎么治疗中耳炎要及时适当的给予治疗,一般均可以治愈。如果出现了中耳炎,首先要避免潮湿环境,比如说,洗澡时要最好戴上耳塞,避免游泳,防止水进入外耳道,甚至内耳道,引起感染。如果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中耳炎时,应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局部使用,双氧水,服用抗生素消炎药。
-
孕妇中耳炎用药孕妇这个时期是比较特殊,当孕妇有急性中耳炎的时候,应该要使用安全的药物,临床用药经验也提示某些青霉素类的药物和头孢类的药物相对是比较安全,当孕期在3到4个月之间还是需要谨慎用药,往往在怀孕晚期之后使用青霉素和头孢类的药物是比较安全,这个大家应该要注意下。最好是去医院检查一下,根据具体的病情或者是程度
-
中耳炎不用药中耳炎不用药一般是不容易自己好的,耽误时间长了会影响听力。所以最好还是积极用药来进行治疗。中耳炎如果是不治疗,急性期不注意控制就会转变为慢性。慢性中耳炎是很危险的,慢性中耳炎会导致面瘫、迷路炎、脑膜炎、脑膜外脓肿、脑脓肿。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是会有生命危险的,慢性中耳炎有单纯型,胆脂瘤型,骨疡型,后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