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病情描述: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足蹬法、对抗牵引推拿法、科氏法。肩关节脱位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又分为上述的三种方法。注意手法复位过程要轻柔,不要使用蛮力,避免二次伤害。
意见建议:
建议具体情况,需要拍x线片检查脱位情况进行治疗。手法复位以后要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瑜伽、太极等。并要注意合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
为你推荐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有哪几种肩关节脱位后,应尽快适当麻醉下无痛复位。老年人或肌力弱者,或者习惯性脱位者,也可在止痛剂下进行。复位手法要轻柔,以免发生骨折或损伤神经等。肩关节脱位分全脱位和半脱位,全脱位复位方法,常用的有三种:足蹬法、柯氏法、牵引推拿法。足蹬法,肩关节前脱位最常用,足跟蹬在腋窝肱骨头颈处,对肩关节采取外展外旋位牵引,继而内收、内旋的复位方法。肩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为,外展外旋的相对的牵引,术者推及肩关节的外侧,以帮助肩关节复位。关节囊破损明显或肩带肌力不足,存在肩关节半脱位,不需手法复位,宜采用搭肩位胸肱绷带固定4周。01:34
-
肩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一种肩部的运动损伤。我们通常所说的肩关节脱位,严格来说应该是指盂肱关节的脱位,这种脱位包括前向的脱位,以及后向的脱位,但临床中最多见的,90%的脱位往往是前方的脱位。当发生脱位之后,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肩膀立刻就不能动了,而且在肩膀的外侧,本来应该突起的三角肌的位置,凹进去了。这个时候,患者不得不到医院进行就诊,由我们医生帮助他进行复位。当肩关节发生脱位的时候,往往患者的盂唇组织,或者说盂肱盂唇复合体,通俗的理解,就是稳定关节的这些软组织会受到损伤,我们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是Bankart损伤。当这种损伤发生后,我们把患者脱位的关节进行复位,这些损伤有一部分,能够通过一定的时间自我愈合,当然也有一部分病例,损伤持续存在,就会遗留肩关节复发的不稳,或者是复发的脱位。01:48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肩关节脱位以后,现在临床主要是采用手法复位,并且主要是采用足蹬法的手法复位。这种情况病人可以平卧于复位床上,医生站立于患侧肢体的一侧,并且双手握住患侧肢体的腕部,足跟部顶于患侧肢体的腋窝,两手用力稳定持续的牵拉患侧上肢,牵引的过程中,足根部向外推挤肱骨头部位。牵引上肢的同时,旋转内收上臂,这种情况会听到肩关节部位有明显清脆的声音,表示手法复位成功,可以行拍片的检查,会发现肱骨头复位于正常的位置。语音时长 1:20”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步骤肩关节脱位,大部分患者是由于暴力作用而造成的肩关节脱位,比如说,车祸外伤,重物砸伤,高处坠落,造成了肩关节脱位,一般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神经损伤,同时要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比如说X片检查,观察肩关节脱位的方向,以及肩关节脱位是否有肱骨头骨折,外科颈骨折。如果是单纯的肩关节脱位,应该在局麻下进行手法复位,或者臂丛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首先让患者躺在床上,医生一个脚放在患者的腋窝下,双手拉住患者的腕部,开始慢慢的,用力牵拉上肢,旋转,然后就会有一个突破感,咔嚓声,肩关节复位了,复位后进行石膏外固定4~6周,加强功能锻炼。语音时长 01:19”
-
右侧肩关节脱位如何手法复位病情分析:右侧肩关节脱位可以通过足蹬法来进行手法复位,术者用自己的同侧足跟顶住患者腋下突出的肱骨头,然后将肩关节外展外旋,持续牵引下,再逐步内收内旋完成肩关节脱位的复位。复位成功后需要复查X线观察肩关节脱位是否已经完全复位,然后使用前臂吊带进行患肢制动三周。意见建议:右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建议应戒烟戒酒,同时还需加强营养,保证每日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有几种病情分析:肩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主要有足蹬法,科氏法以及牵引推拿法等等,常用的方法还是足蹬法。意见建议:肩关节脱位之后需要积极的在麻醉的状态下进行复位,复位之后还要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的位置,腋窝的地方放置棉垫,使用三角巾固定胸前,3~4个星期之后逐渐的进行肩关节的康复功能锻炼。
-
肩关节脱位常用手法复位临床过程中,对于肩关节脱位以后的病人,对于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还是选用足蹬法进行手法复位的,大部分病人很容易就会手法复位成功的。复位成功以后的病人需要再次拍片复查,明确是否复位成功。然后需要严格的进行悬吊患肢、注意保护,三周左右的时间,千万不能过早的进行运动,否则会影响病人关节囊和韧带的修复。一旦影响
-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有哪些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有科氏法、脚蹬手拉法、对抗牵引复位法等。1、科氏法:医生握住患者的手腕,将肘部弯曲90度左右,另一只手握住肘部,轻轻外展并持续牵引,逐渐将上臂向外旋转,以达到复位的效果,在复位过程中可以听到声音。2、脚蹬手拉法:患者仰卧,用手拖动患者的手或前臂,然后用脚踩在患者的腋窝上。用稳定且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