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慢阻肺怎么查
病情描述:
慢阻肺怎么查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检查有无慢阻肺,需要做肺功能检查。如果在吸入支气管舒张药以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小于70%,根据患者的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结合肺功能检查结果,排出其他引起气流受限的疾病,就可以确诊为慢阻肺。
意见建议:
确诊为慢阻肺后,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病情,积极使用药物来扩张气道,缓解气流受限,平时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为你推荐
-
慢阻肺怎么查首先如果我们接诊一个病人,他主要表现慢性的咳嗽、咳痰、喘息,冬天加重,夏天症状会得到缓解,而且如果让他做一个肺CT,会有肺气肿、肺大泡的这些表现,我们就要高度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慢阻肺的病人。确诊我们需要做一个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确诊慢阻肺的一个金标准,而且它能确定慢阻肺的一个分级、分期,来指导我们以后的用药。慢阻肺我们一般现在最新的分,它要分ABCD四组,A组就是症状最轻的,就是以后急性发作风险是最小的;D组就是症状最重的,他经常咳嗽、咳痰、喘息,而且既往一年曾经慢阻肺急性加重住过院的,或者有过两次以上的急性加重病史的。根据不同的分级、分期,大夫会给他不同的一个治疗方案。所以慢阻肺病人,需要到医院来正规的给他确诊,以得到大夫的一个正规的指导,而且慢阻肺的治疗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01:35
-
慢阻肺怎么办慢阻肺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率很高,据数字统计,咱们中国有9900万的慢阻肺病人,所以说它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慢阻肺一旦得了,它的帽子是摘不掉的,也就是一个不可逆的气流受限。所以得了慢阻肺,一方面我们不要恐惧,我们有治疗的药物,另一方面要明白,治疗是长期的、终身的。首先,慢阻肺好多病人,是由于长期慢性吸烟引起来的,所以要做的是马上戒烟。第二,慢阻肺病人需要到医院,做一个肺功能来明确诊断,来明确您的慢阻肺的程度,肺功能的分级,以便大夫给您一个正确的治疗方案。第三,慢阻肺的药物治疗现在越来越多,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有短效的、长效的。还有,有的哮喘慢阻肺病人需要长期的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需要大夫给您一个正确的治疗方案。01:38
-
慢阻肺怎么查慢阻肺检查做肺功能的检查是金标准,可以通过这个指标确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的百分比可以评价气流受限,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指标,第一秒的这种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可以了解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吸入支气管扩张药之后这个比值小于70%或者是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小于80%预计值的可以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再就是肺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和肺活量这些指标检查。第二,胸部x线检查,早期的时候没有很严重的变化,以后可以逐渐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情况,胸片改变对于他诊断的退行不高,主要是作为确定肺部并发症和与其他肺疾病鉴别来用。再就是血气和电解质检查,主要是判断酸碱失衡和呼吸衰竭有价值。语音时长 1:31”
-
慢阻肺的筛查对于年龄大于40岁,而且长期吸烟或者被动吸烟的,有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应该进行慢阻肺的筛查,筛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肺功能的检查,是慢阻肺筛查的最主要的内容。病人在行功能的时候,如果提示吸入了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小于70%,提示存在了不可逆性的气流受限,这类的病人是可以诊断慢阻肺的,同时这类的病人应该定期的行肺功能的检查。第二,胸部CT的检查,如果存在了慢阻肺在行胸部CT的时候,可以提示肺部的慢性支气管炎的表现,或者肺气肿的表现等等。语音时长 01:22”
-
肺慢阻肺慢阻怎么办病情分析:一旦确诊慢阻肺,患者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规范化服用支气管舒张药,这类药物能够缓解气流受限,改善肺功能,治疗一定疗程后要定期到门诊复查肺功能。意见建议:建议慢阻肺的患者要戒烟,任何阶段戒烟对病情的恢复都是有利的,在季节变换的时候,患者要注意保暖,以免发生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
-
怎么确诊慢阻肺病情分析:确诊慢阻肺主要依据肺功能检查,如果肺功能检查见到不可逆性气流受限,排除能够引起类似慢阻肺症状和肺功能改变的疾病就可以诊断为慢阻肺。意见建议:慢阻肺的患者首先要戒烟戒酒,积极用药进行治疗,治疗后要注意去复查肺功能,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
慢阻肺的筛查对于年龄大于40岁,而且长期吸烟或者被动吸烟的,有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应该进行慢阻肺的筛查,筛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肺功能的检查,是慢阻肺筛查的最主要的内容。病人在行功能的时候,如果提示吸入了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小于70%,提示存在了不可逆性的气流受限,这类的病人是可以诊断慢阻肺的
-
慢阻肺怎么控制慢阻肺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戒烟是控制慢阻肺的首要措施,因为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会对肺部造成严重损害。戒烟可以显著减慢患者肺功能下降和肺功能损害的速度。其次,患者应脱离有害环境,如避免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