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胱抑素c多少值为尿毒症
病情描述:
胱抑素c多少值为尿毒症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尿毒症的诊断,主要是依靠慢性肾脏病病史(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临床表现、泌尿道超声、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等综合来确定。临床上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血肌酐水平, 血肌酐大于或等于707umol/L为尿毒症期。胱抑素C是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灵敏指标,现代医学上胱抑素C还没作为尿毒症的诊断指标。
意见建议:
尿毒症的诊断,现在常用的是以血肌酐水平来判断。胱抑素C是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灵敏指标,现代医学上,还没有将胱抑素C做为尿毒症的判断指标。
为你推荐
-
尿毒症早期症状尿毒症前兆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尿毒症我们叫它寂静的杀手,它的从无到有,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所以前期也许没有症状或者病人,只是感觉最近比较疲乏,有的人血压高、头疼,有的人有小便量的改变,比如说尿少、浮肿、贫血或者呕吐,都可以是它的前兆症状。01:09
-
手淫会得尿毒症吗手淫不会得尿毒症,但是长期过度的手淫是有一定危害性的,有可能会导致男性性功能的改变,比如出现阳痿、早泄等。手淫指的是患者自己刺激阴茎部位来模拟性生活,所以针对的是男性生殖系统。而尿毒症指的是肾功能衰竭,尿量变少,甚至无尿,针对的是泌尿系统,两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衰竭以后,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尿素氮、水等不能从肾脏排出,而出现体内毒素存留,水分积聚,可以表现为无尿、少尿、全身浮肿的情况,常常是由于慢性肾炎、长期慢性尿潴留、全身血容量过低等导致的,而手淫只是非性生活的排精方式。01:27
-
胱抑素c多少值为尿毒症胱抑素c是一种反应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的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是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胱抑素c在血中的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的外来因素。正常情况下胱抑素c在血中的浓度为0.51到1.09毫克每升。当肾功能受损时,胱抑素c在血液中的浓度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变化。肾衰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胱抑素c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增加十多倍,也就是可以达到十毫克每升以上。但是,尿毒症的诊断除了要看胱抑素c之外,还要看尿沉渣中蛋白和管型,以及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等综合判定。语音时长 01:12”
-
胱抑素c高多少是尿毒症传统习惯一般把尿素氮,肌酐作为常规肾功能的检测项目,但是因为肾脏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在肾小球受损早期或者轻度受损时,血中尿素氮仍然可以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只有在严重的肾小球损害,一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50%以下时,血尿素氮,肌酐浓度才会明显的升高。而胱抑素c的含量比较稳定,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它的浓度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受大多数药物以及炎症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在血浆中的浓度为0.51到1.09毫克每升。当肾功能受损时,胱抑素c在血液中的浓度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变化,肾衰时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增加十多倍,也就是说可以达到10.9毫克每升。这个时候对尿毒症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语音时长 01:25”
-
胱抑素c高多少是尿毒症病情分析:尿毒症,属于慢性肾脏病5期,主要是看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胱抑素C等综合评估来确定是不是患有尿毒症, 胱抑素C是一种反映肾功能早期变化的灵敏指标,现在医学上还没有作为尿毒症的判断指标。一般常用的是以血肌酐水平来确定是否是尿毒症。血肌酐大于或者等于707umol/为尿毒症期。意见建议:尿毒症的病人,现在常用的是以血肌酐水平来判断,血肌酐大于或等于707umol/L为尿毒症期。现代医学上还没有以胱抑素C为标准来确定尿毒症。
-
胱抑素C是什么病情分析:胱抑素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循环中的胱抑素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内源性标志物。意见建议:建议在肾功能不全的早期,比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及慢性排斥反应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移植术后,抽血查胱抑素c,来了解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有利于及时的采取干预措施,对预后有利。
-
胱抑素C是什么胱抑素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可靠指标,胱抑素C浓度几乎不受蛋白质,肌酸,饮食,身高,体重,年龄等因素影响,所以干扰因素比较少一些。胱抑素C和肾小球滤过率呈线性相关,反应肾小球功能损伤的时候敏感性比较高,显著优于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可以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首选的指标。它的临床应用,
-
胱抑素c1.15胱抑素C的正常值在0.5~1.1mg/L之间,因此胱抑素C1.15mg/L稍高,通常是由于肾功能异常导致的,需要及时查明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胱抑素C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其血清浓度变化不受炎症、感染、肿瘤及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与性别、饮食、体表面积、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