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当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中的第1项、第3项、第5项呈阳性(即135阳性)时,通常表明患者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然而,即使肝功能正常,乙肝的传染性仍然存在,但传染性相对较低。
肝功能正常并不意味着病毒已经完全被清除。患者体内可能仍有病毒在低水平复制,因此,通过血液、性接触等传播途径,仍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特别是在密切接触或共享个人卫生用品时,风险增加。其次,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并非仅由肝功能状态决定。即使肝功能正常,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病毒复制活跃度等因素也会影响传染性。因此,不能单纯以肝功能正常与否来判断乙肝的传染性。
在治疗方面,针对乙肝病毒感染,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从而减少传染性。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带有血液的个人物品,如剃须刀、牙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