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伏热是中医学范畴中的病证名,泛指热邪伏于体内导致人体生病的情况。详细划分为阳热之邪日久、和温病中的伏邪两种。
1、阳热之邪日久:
中医学中指伏阳之甚者,即阳热邪气在患者体内久存,然后暴发。常见的症状以热症为主,有烦热、口渴、饮水量增加、咽干、目赤,甚至可能出现热厥、溢血等并发症。取自于《素问》中的原文:“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成久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瞳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2、温病伏邪:
即外邪入侵人体,与患者体内既往的热邪相结合,发病猛烈。取自于《温热经纬》中的原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以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伏热患者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辛凉法,并对症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