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脂质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高血脂状态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积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碍血液流动。血管内皮损伤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因素均可损伤血管内皮,为脂质沉积提供条件。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白细胞和炎症介质在损伤的内皮处积聚,加剧了斑块的形成和增长。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流剪切力、血流速度和流向的异常,也会对血管内皮产生影响,从而参与冠心病的发展。
在治疗冠心病时,可选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用于降低血脂,特别是LDL-C。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用于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血压。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预后。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也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