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性贫血,又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血液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贫血、感染和出血。
1、贫血:贫血症状明显,患者常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和气短。长期贫血者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耳鸣、失眠等。这些症状会随病情恶化而加剧。
2、感染:由于白细胞减少,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消化道等,且常伴随发热,体温可升至39摄氏度以上,感染难以控制。
3、出血:血小板减少则导致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出血点或瘀斑,而内脏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便血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针对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主要为雄激素,如司坦唑醇等,可激活残留的造血干细胞,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疗效。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通常用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以控制病情。造血细胞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可促进血细胞生成,改善贫血症状。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铁质和叶酸的食物,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定期接受血常规检查,以及时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