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会有母乳性黄疸通常与母乳中的酶或基因相关,患病后需要及时就医。
母乳性黄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大多数会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5天,大约两周会达到高峰。有研究表明,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较高有关,这种酶会通过增加肠道内葡萄糖醛酸和胆红素的分泌,使肠道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进而引起肠道重吸收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增加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引起黄疸的发生。
而且也有研究提示,其发病原因一般与肝脏UGT酶的基因有关,认为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先天不足引起母乳性黄疸。患病后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精神反应好、吃奶、睡眠、大小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当血清胆红素小于257umol/L,可继续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如果血清胆红素大于257umol/L,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人工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