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治疗中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应用取得的效果分析。方法:收集医院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以数字1:1分组形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方法(n=29),观察组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n=29),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改善情况以及NIHSS与MRS评分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改善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基本相近,治疗后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较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对改善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效果理想,且有助于神经功能改善。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微创介入治疗;效果
作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均有极大威胁。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能够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因素中,颈动脉狭窄属于危险因素之一,所以临床治疗中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控制措施,如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1]。本次研究将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下取得的效果做对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以数字1:1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患者29例年龄52-68(62.86±1.85)岁,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8:11。观察组患者29例年龄53-69(63.00±1.70)岁,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9:10。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确诊疾病类型,无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以及治疗禁忌症情况,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做对照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做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并对各项体征指标检测,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法,用药选择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等,用药剂量结合患者实际确定。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治疗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术前抗凝治疗药物选择阿司匹林药物,麻醉处理后,进行全身肝素化,穿刺位置选择股动脉血管,利用DSA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具体位置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以DSA结果为指引,选择适宜支架,于颈内动脉岩骨段送入微导丝,置入股动脉颈段上方后,将保护伞打开,于狭窄位置放入支架,保证位置合理。介入操作结束后,对患者各项体征指标监测包括心率、血压等,结合患者实际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观察。同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利用NIHSS评价,评分结果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呈正相关。同时以MRS对患者残疾程度观察,评分结果同残疾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
1.4统计学处理
颈动脉狭窄程度、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分别利用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描述,统计学处理经过SPSS23.0实现,组间对比经过t检验或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颈动脉狭窄程度
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观察组分别为27例、1例,无重度情况,对照组轻度、中度与重度分别为16例、10例、2例,观察组改善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2.2患者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基本相近,治疗后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较低,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 1 患者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比较(±s,分)
组别(n=29)
NIHSS评分
MR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4.80±1.85
4.95±1.00*
1.60±0.28
0.72±0.15*
对照组
14.79±1.70
8.60±1.10
1.62±0.40
1.30±0.2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而卒中多发部位又可表现在多方面如锁骨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内段等。结合大多临床研究报道,可发现大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颈动脉狭窄为主要原因[3]。而这种血管狭窄情况,可能造成疾病不断进展,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临床治疗中,常规治疗方式为内科保守治疗方法,但药物应用下仅能起到缓解效果,并不能实现血管再通,所以用于静脉动脉狭窄治疗很难起到理想效果。对此,考虑在治疗中引入微创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实施的要点在于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指导。借助支架、导丝与扩张球等完成介入手术治疗,整个介入操作治疗创伤较小,对患者机体所带来的侵入损伤小,患者恢复较快,所以成为近年来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4]。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改善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下可缓解颈动脉狭窄症状,作用明显。治疗后NIHSS评分与MRS评分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较低,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微创介入治疗后,可帮助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残疾程度较低,整体干预效果理想。
综上,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改善效果明显,且有助于神经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2]唐志鹏,陈荣举,李沿东,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内膜剥脱术对患者认知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10):47-50.
[3]金蔚涛,赵阳,张玉坤,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安全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9(39):3073-3076.
[4]王润理.介入治疗对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9,4(16):63-65.
[5]李航,文远超,熊波,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21(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