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宝宝在吃母乳后出现腹泻症状。这种情况通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如前列腺素含量较高,导致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分泌旺盛,从而产生稀便。小儿对乳糖不耐受也是引起母乳性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

母乳性腹泻具有明显特点,包括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3-7次,大便呈泡沫稀水样,有特殊的酸臭味,便中可能含有奶瓣和透明粘液。尽管腹泻,但婴儿并无发热、痛苦哭闹等表现,食欲和精神状态良好。若腹泻持续时间长,可能导致生长停滞和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因此需及时治疗。

针对母乳性腹泻,治疗措施包括轻型病例可继续哺乳,婴儿机体会逐渐适应母乳,乳糖酶也会发育成熟,从而改善腹泻症状。对于腹泻较严重的婴儿,可使用药物治疗,如蒙脱石散能吸附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双歧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口服补液盐散则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妈妈在哺乳期间也需调整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以减轻宝宝肠胃负担。注意宝宝保暖,避免受凉引起的腹泻。在添加辅食时,应逐步增加,避免一次性添加过多导致宝宝肠胃不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