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大小的准确测量对于结直肠癌(CRC)的筛选及监测十分重要。腺瘤大小是 CRC 重要的远期预测因素,大于或等于 1 cm 的腺瘤随访间期更短。但由于技术因素,在临床工作中息肉大小的测量常常仅靠内镜医师的估测。主观性的息肉大小测量对 CRC 危险分层和随访间期时间有重要意义。
在近期发表于 GIE 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只纳入了同时有内镜及病理测量数据且完整切除的息肉。在多发息肉的患者中,纳入满足入选标准的最大病变。作者比较了内镜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息肉测量方法,并同时分析了引起错误测量的内镜或者息肉方面的相关因素。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的 Ahmad 教授等对该文章进行了评述,发表于近期的 Gastroenterology 杂志上。
此研究中,切除术后的息肉马上浸入福尔马林液并送往病理科进行下一步处理。由最小刻度为 mm 的尺子所测量的病理大小为金标准。息肉被分为两组,分别为大于 1 cm 和小于 1 cm。息肉也同样被分为高估(内镜估测值偏高)和低估(内镜估测值偏低)两组,根据患者性别、息肉形态、组织学以及息肉位置等进行分类。
研究期间,50 名内镜医师与 12 名内镜助手共完成了 9146 例结肠镜,共切除 6067 枚息肉,其中 1422 例患者的 1528 例病变符合纳入标准。这些内镜医师,2012 年平均每人完成了 146 例肠镜,中位腺瘤切除率为 44%,平均有 15 年的内镜经验。
通过单变量分析,研究者得出增生性息肉、平坦型息肉以及位于近端结肠的息肉估测值容易偏高。估测值偏高在女性中更常见,但不受患者年龄影响。而经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后,无蒂息肉是内镜下估测值偏高的唯一危险因素。
影响高估率的非内镜因素还包括术者完成手术例数、腺瘤切除率、经验年份以及助手的参与。估测值偏低在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中更为常见。内镜下小于 1 cm 的无蒂锯齿状息肉有 9.8% 的估测值偏低率,这个比例比增生性息肉和腺瘤都要高。年龄、性别、位置及结构都不影响内镜下测量的准确性。
该研究的一些重要发现对内镜医师的技能训练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发现内镜下息肉估测值多集中于 1 cm 和 2 cm ,与病理测值相比,大部分估测值偏高。另外,1 cm 和 2 cm 分类组的高估率比 0.5 cm 组更高。上述发现提示内镜医师们更倾向于将息肉大小四舍五入地估计为偏大的测量值,这一现象在大息肉中更为常见。尤其对于 1 cm 的息肉,偏大的测值将会缩短随内镜随访间期。
内镜估测值直径大于 1 cm 的息肉中约半数(46%)实际大小不足 1 cm,这些患者的随访时间可能从较为合适的 5~10 年缩短为 3 年。相反,估测值偏低的小部分患者则接受了不恰当的随访时间延长。研究者指出如果息肉的大小作为评估腺瘤进展期的唯一标准,则约 10% 的患者会接受不合理的随访。
该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发现为分析了造成内镜下估测值偏高的常见内镜相关因素。组织学上的增生性息肉以及形态学上的平坦型息肉在单变量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增生性息肉估测错误情有可原,因这些病变往往平坦且边界不清。有趣的是,无蒂锯齿状息肉也具有结构平坦、边界不清的特点,但其内镜下估测值往往偏低。因此,内镜医师在测量右半结肠的平坦型息肉时应尤其谨慎。
而选择性的内镜镜头偏差、电凝的应用、估测方法、盐水的使用、透明帽的辅助、水浸泡等都可能影响息肉大小的观察。另外对切除后息肉的处理也会影响对息肉大小的观察。比如:福尔马林可能会让息肉皱缩变小。
此外,研究者指出,用内镜准确测量率来评判内镜质量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不幸的是,以目前的技术,大部分息肉的测量不能依据病理。我们可以尝试研发可改善测量水平的新设备,比如刻有标尺的一次性活检钳、带有测量功能的透明帽以及尺子圈套器等。
如何内镜下评估息肉大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结肠息肉内镜下微创治疗有哪些风险手术是安全程度非常高的手术,发生并发症机会是非常小的,如果一定要说到并发症,包括两类:一类就是肠镜本身的风险和并发症,比如肠镜检查本身就可以引起严重的心率失常,心率变慢或者肠道的穿孔、出血、感染这些风险,都是存在的。但是,发生的机会大概就是五千分之一,这种机会是非常低的。内镜下的息肉切除,就理论上会增加术后出血和感染,甚至穿孔这些风险。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类型而定,如果是息肉是比较大,或者是血酚比较丰富,切除以后创面比较大,发生出血和感染穿孔的风险就会大,如果是息肉比较小,通常来说,是非常安全的,不会有什么风险的。01:28
-
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会复发吗很多结肠息肉患者,会问一个问题,就是术后会不会复发,或者是需要多长时间,再接受一次结肠镜的复查,这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很多人会关心的。结肠息肉,是因为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才要接受内镜下的治疗。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有相当于一部分的,结肠息肉还是有复发的可能的。所以在对患者术后,都是会进行定期的随访,或追踪或者建议患者,定期回来复查。要根据患者息肉病理类型,来判断复查的间隔时间,一般来说,炎症性的息肉,或者管状腺瘤。这些非进展期的腺瘤,它的良性程度是非常高的,复查的间隔时间,一般是术后头两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都没什么问题的话,隔三年复查一次都可以。如果是一些进展期的腺瘤,进展期的腺瘤就是它不是太好看的腺瘤,比如绒毛状腺瘤。这种腺瘤之所以它不好看,是恶变的倾向和潜力是比较大,但也是良性病变。那这种病变,一般会建议患者,术后大概是一年复查一次,每隔一年都做一个复查。那还有一种就是不典型增生,这种腺瘤通俗来讲,就是息肉去往结肠癌的半路上,已经有恶变的倾向。这种腺瘤,它的危险程度,相对就会高,复查的间隔就要短一点。一般就会建议他,术后半年之内,就要接受再一次肠镜的检查,然后根据复查的结果,再决定下一步的复查的间隔周期,比如有些患者,切下来的息肉,做了病理活检,发现已经发生局部的癌变,是原位癌或者早期的癌。这个情况下,会建议患者三个月就要接受肠镜的复查,甚至更短的时间,接受肠镜的复查,以确保没有肿瘤细胞的残留。02:41
-
肠镜下息肉大小,直径如何测量在临床上应用肠镜检查时测量息肉的大小、直径主要是根据肠镜显示屏上的刻度来进行测量,在肠镜探头距离息肉1cm左右的时候,肠镜显示器上会显示息肉的大小以及直径,这种情况下根据刻度可以直接读取。息肉主要是黏膜的病理性增生,在肠道内还是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直肠以及乙状结肠,在进行肠镜检查时如果发现息肉,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选择手术切除,比如说经肠镜下息肉套扎术或者剜除术或者烧灼术等等。语音时长 01:13”
-
内镜下如何治疗胃息肉内镜下治疗胃息肉的办法比较多,最经常采用的包括直接钳除、电切除以及EMR或者APC,也就是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等等。直接钳除适用于比较小的息肉,在胃镜检查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钳除。针对稍微大的息肉,或者是切除以后有出血的情况,可以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凝固术。这种情况适用于息肉在钳除以后创面渗血,或者是息肉在电切除术后边缘有残留,可以用这种方法给予电凝灭活。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胃内比较小的或者是扁平生长的息肉。语音时长 01:13”
-
内镜下如何治疗胃息肉病情分析: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可以给予圈套器套电切治疗。如果是基底较广的息肉,还可以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方法。早期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可以降低息肉发生恶变的几率。意见建议:息肉切除后的患者应当常规禁食水6~8小时的时间保护创面,同时应当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便血,呕血,以及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情况。一般在术后24小时可以进食少量流质半流质。
-
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手术如何做病情分析:小于0.5厘米的,在内镜检查时用活检钳将其电凝、电切即可。大于0.5厘米的可做内镜黏膜切除,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将其根部用圈套器圈套切除。2厘米左右且有癌变倾向的息肉,此时要在内镜下采用ESD即黏膜剥离术,术后要整体的病理化验。意见建议:在做胃肠息肉切除手术后,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听从医生的医嘱,尤其要禁烟、酒,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要注意避免肠道菌群失调,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和注意卫生避免胃肠道感染。
-
内镜下如何治疗息肉内镜治疗,属于内科的一种小的微创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然后促进恢复。首先内镜下如何治疗息肉。第一,是药物注射法。先在息肉底部,然后在顶部注射无水乙醇,可以使息肉坏死而脱落,可以进行多次注射。第二,就是应用高频电凝、电切、微波固化、激光汽化以及射频技术进行治疗。第三,就是应用钛夹治疗。对于有蒂的息
-
消化性溃疡内镜下如何分期一、活动期(A期),此期溃疡面长有厚苔又称厚苔期,A期分为两个不同阶段,A1期溃疡面苔厚而污秽,周边黏膜充血肿胀,无皱襞集中。A2期溃疡面苔厚而清洁,周围黏膜肿胀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向溃疡集中的黏膜皱襞。二、愈合期(H期),此期因苔薄又称薄苔期,也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阶段,H1期特征为溃疡缩小,周边有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