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吸虫肝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钉螺),造成传播的三个条件即是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及人畜接触疫水,所引起的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0-60天,平均40天;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急性期症状:常发生于夏秋季,症状有:

1、均有发热,一般持续2-3周,以间歇热、弛张热多见;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呕吐、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3、过敏反应:如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4、肝脾大,以左侧肝叶肿大为主。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等。

治疗及预防:

治疗:

1、病原治疗:吡喹酮可用于各种血吸虫治疗,其毒副作用少,根据体重给药;

2、并发症治疗:有肝功能受损者则对症治疗;出现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等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措施。

预防:严禁在疫水区游泳、吸水,及时消灭钉螺;当发现感染血吸虫时及时处理并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